2022年8月20日、22日,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如何全方位精准评价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韧性?”系列学术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百余名学者及观众在线参与了本次会议。
2018年起,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各学会,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对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2022年经我会精心组织征集、遴选、推荐,由同济大学申报的“如何全方位精准评价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韧性?”成为公路交通领域唯一入选的2022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为使入选问题更好服务国家科技决策,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坚,促进应用推广,围绕入选问题开展座谈与学术交流,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议。
会议特邀了中国工程院朱合华院士、王复明院士莅临会议指导,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李兴华院长主持。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原副司长刘家镇,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王笑京研究员,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长谭忆秋教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道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波研究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江学者、国际韧性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ICRI)主任黄宏伟教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公路学会副理事长蒋应红,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交通经济中心主任杨超研究员等多位专家,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极端环境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对韧性城市及韧性交通建设的研究成果及看法,对政策建议撰写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均提出了众多极具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
朱合华院士指出,韧性理论虽然辐射学科众多,但其内涵不应过于广泛,理论、指标及标准应更加聚焦,并提出了从“人”的角度来谈韧性的思想,将人的复杂韧性引申到交通系统,建立统一的韧性理论体系。
王复明院士从韧性交通的科学内涵、学科融合、科普工作等方面深入浅出地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及展望。并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凝练,应“跳出交通来看交通”,高度重视交通与能源、水利等行业的交叉、地上交通与地下管网的融合,统筹提升城市韧性。
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对同济大学提出的韧性交通问题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十大前沿科学问题表示祝贺和肯定,并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明晰韧性概念与之前相似概念的共性和异性,形成韧性独有的闭环理论,期望韧性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得到关注,更要在工程实践应用中得到行业各方面的重视。
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充分交流和热烈探讨,为韧性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研究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